歷史沿由 | 基本概念 | 未來發展
 
 
1. 歷史沿由
  1998年,台灣藝術家文森以「中國女性的形象」(英語:The Image of Chinese Women)為題,發表雕塑作品與「意涵藝術」理論於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藝術碩士畢業論文,當時該論文稱之為「東方超現實創作」。

2004年,文森於藝術網站首次發布 "Metaphor Art"的「意涵藝術」主張(文森藝術網, 2004),並且在2012年於台灣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展出意涵藝術陶藝創作(現代陶藝創作思維,2012),主題是人類思維表徵化的形象創作,作品融合頭像、鳥、樹等符碼的人文意境。

2014年,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(宜興, 2014)典藏文森"頭上的一些想法"意涵藝術陶作一尊,並頒授博物館研究員榮譽名銜。

2016年,文森發表"意涵藝術"論文於泰國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(ICEDU,2016)中,進而在美國國際期刊(Journal of US-China Education Review B, 2016)提出「在創作與教學中,隱喻式的圖像組合跟象徵性的符碼應用,可以用在所謂意涵藝術的創作上,發揮出用文化元素引導創作的隱喻作用」之論文,說明意涵藝術創作理論基礎。

2017年,文森為表明意涵表現有別於象徵派或其他Metaphors的形式主張,而延伸"Metaphor Art"的概念發展,進而採用"Metaphorism"一詞,並登錄"Metaphorism"之網名(ICANN , 2017),提供"意涵主義"概念與作品資料於藝術創作者。

Back
2. 基本概念
  此主義的創作技巧採用各種藝術元素來組構有意涵的主題創作,進行了東西方藝術概念的融合,逐漸形成了藝術創作派別,對於東方藝術型態融入西方藝術系統,有重要的啟發作用。而後更被藝術家引用到各藝術創作領域,引發人們在心理,思維與經驗的探索,而作為組構化與意境化的藝術創作形式。

"意涵主義"的作品型態著重表現內心的意象,轉成對於個人想像的定格與實際傳達。

在作品上呈現往往是實際感官世界不可能出現的情境感受,如幾何造型與人體的結合、植物或動物的擬人表現、器皿的性格化、議題的反諷意象等。
Back
3. 未來發展
 

意涵主義主張內以東方人文意識及道家的"無我"概念出發,外加西方的"潛意識說"(Subconscious)之超現實主義技巧表現,組合成有意涵性質的創作構成 ,是為意涵主義的基本發展內容。

Back

 

 

請按意涵藝術英文發音(文森原音)